
勤學苦練

王昭桃在創作
□黃從周、邱美華、曾菲兒 文/圖
泰和縣萬合鎮的店邊村,有個不一般的農民,他出生在1959年,只有初中文化,是個包工頭,卻創作了10多個劇本、10多首歌曲,其水平令人嘆為觀止。這個會寫劇本會寫歌的農民就是王昭桃。
店邊村有一個不一般的農民劇團,演員全部是本村農民,最大的83歲,最小的也年過花甲,他們自編自導自演自樂,劇團叫作“杜鵑紅農民劇團”。這個劇團的創辦人,就是王昭桃。
“杜鵑紅農民劇團”自今年5月成立以來,在全縣各地進行過多次演出,深受群眾喜愛,得到了政府的高度評價,連鄰縣都發來了演出邀請。
不一般的人辦了不一般的事,問及原由,王昭桃說:“圖的是咱農民自家樂。”
農村味:
原創劇本散發“泥巴香”
王昭桃平常一個人在外搞工程,修了20多座橋,也幫人建房子,修渠道,收入不錯。富而思進,富而思文。有了錢,王昭桃兒時的夢想又開始發芽了:他要創辦一個劇團,演農民喜歡的戲。
萬事開頭難,行頭不是問題,置;音響不是問題,買;演員不是問題,請。問題是沒有劇本。
王昭桃想,沒有劇本就自己寫,應該也不是問題。平時,王昭桃喜歡觀察生活,思考生活,對生活有一定的積累。他認為只要把內心感受寫出來,就成了劇本。為了創作,王昭桃經常凌晨兩三點就起床寫劇本,天亮了再去干活。去地里勞動時,他都會在口袋里裝上紙和筆,想到什么場景,想起什么臺詞,隨時記下來。他創作的《高風亮節》,說的是反腐倡廉、為人民做官的事;《縣官下鄉》說的是感恩,不忘群眾恩的事;《書記傳話》《扶貧攻堅擺在先》是宣傳黨的政策;而《十送紅軍》《軍民魚水情》《紅軍巖》都是回憶當年土地革命時期,店邊百姓跟著黨鬧革命的故事。這些劇本,有的取材于真人真事,有的取材于鄰里傳說,有的干脆就是寫自己、演自己。
劇里需要一些音樂,王昭桃也自己寫。從小喜歡哼唱采茶調、黃梅戲的王昭桃,將思緒化為音符,靈感形成樂句,兼顧和聲走向,內容進行自由地補充、修改或變化,最終形成歌曲,反復視唱、不斷完善。王昭桃創作的《建國七十周年》《井岡戀》《立志讀書》等歌曲廣為傳唱。今年9月,中央電視臺九套還為《立志讀書》錄了音。
農民演:
20多個演員田間起舞
萬事俱備東風來,村里“科甲第”就成了排練場……一群農民演員,一手拿鋤頭,一手拿二胡,開始了演藝生涯。
劇團顧問王佑柱,今年83歲。一輩子種田。少年時跟過戲班子,后來因各種原因一歇幾十年。到如今,種田免稅,種糧補貼,喝的是衛生水,上的是衛生廁,走的是水泥路,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老伴和自己都心寬體健,心里美得隨時想唱出歌來。王昭桃一聲請,王佑柱爽快答應。每次排練,他都早早到場,“導”得有聲有色。王佑柱說:“我對這個劇團是相當喜歡啊,在這里唱歌打鼓,鍛煉了身體又心情開朗。而且大家在一起互幫互學,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團結又溫馨。”
女主角羅秋蘭,今年60歲。雖然身體健康,但畢竟歲月不饒人,手腳不靈活,文化水平不高、記性也不好。不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熱愛演戲的羅秋蘭,手腳不靈活就千遍百遍地練習,文化水平不高就向丈夫學習,讓丈夫教自己說學逗唱。慢慢地,羅秋蘭演得有板有眼,扮演的角色惟妙惟肖,經常是一登臺,掌聲一片。羅秋蘭說:“我喜歡演戲,村民喜歡看戲,你開心、我開心、大家都開心。”
琴手王俊培是一位退休教師。少年時學琴,一拉幾十年。在學校拉,在家里拉,如今在舞臺前拉。他說:“拉拉二胡,調節一下身心,心曠神怡。每一次演出,我們都積極參加,我感到很高興。”
農家樂:
十里八鄉開著“杜鵑紅”
井岡老區,杜鵑正紅。杜鵑紅藝術團本著立足本土、輻射一方的理念,成立半年以來,自編自演,先后在各類文藝活動中登臺演出,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喜愛,得到了黨委、政府的肯定。萬合鎮政府這樣介紹杜鵑紅劇團:扎根紅土地,杜鵑紅農民劇團通過不懈努力大力宣傳黨在農村的各種路線、方針政策,通過喜聞樂見的形式在舞臺上展現出當今農村的新人新事,弘揚社會正氣,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劇團表演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歌曲、采茶戲、快板、歌曲、歌舞劇等。不少節目都結合了店邊各自然村的族規祖訓以及梅崗自然村本仁堂的深厚歷史淵源。通過戲劇的方式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使群眾能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王昭桃說:“辦這個劇團是我多年的心愿。如果沒有文明道德,那小康生活就不完整,組建這樣一個劇團,有很大的壓力,演出排演要花很多錢,我自己也墊了十幾萬,政府一直關心我們的成長,讓我十分感動。我要克服困難,繼續把這個劇團辦下去,越辦越好。”
十月小陽春,劇團排練忙。他們在文化古村蜀口洲、在縣城小區為群眾演出,還參加縣文藝調演。10月30日,縣文化館還為杜鵑紅安排了人民廣場的專場演出。鄰鄉鄰縣也紛紛發來邀請。王昭桃和他的杜鵑紅劇團的演員們在自己歡樂的同時也給大家送去了歡樂。
“我們演的是村里的事,唱的是黨的恩情。”王昭桃深有感觸,“群眾歡迎我們,不只是因為在家門口看到了演出,更是因為我們唱出了大家的心聲,這些年黨對人民群眾的關愛,讓大家對脫貧致富奔小康、建設美麗鄉村更有信心,覺得日子更有奔頭了。”